武术网

真息与胎息的区别


真息与胎息(一)

真息:真者先天,息者呼吸,先天呼吸即真息。先天者即未出胎之先,在胎时之呼吸即曰胎息。为道者能于其时呼吸不出入于口鼻,只动于本穴上下即是真息,如在胎一般,故亦曰胎息,又曰内呼吸。

陆潜虚《玄肤论》:“息有二焉,曰凡息,曰真息。凡息者,口鼻出入之气也;真息者,胎息也,上下乎本穴之中。晦翁先生所谓‘翕然而嘘,如春沼鱼’者是也。凡息既停,则真息自动。而凡息之所以停者,非有心以屏之也。虚极静笃,故心愈细,气愈微耳。”

胎息经

张三丰《道言浅近说》:“古仙云:‘调息要调真息息,炼神须炼不神神。’不息之息,息乎其息者也;不神之神,神乎其神者也。总要无人心,有道心,将此道心返入虚无,昏昏默默,存于规中,乃能养不息之息,得不神之神。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。此个呼吸,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。人能从此处立功,便如母吸亦吸之时,好象重生一般。”又:“调息须以后天呼吸,寻真人呼吸之处。古云:后天呼吸起微风,引起真人呼吸功。然调后天呼吸,须任他自调,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。我惟致虚守静而已。真息一动,玄关即不远矣。照此进功,筑基可翘足而至,不必百日也。”

伍冲虚《仙佛合宗》:“真息在内,本有息之实相而若空空,非果无息而实有也。既曰真息,则与凡息不同。若不能空空而逼塞,不似无息而浩浩然,乃是凡息,而非真息也。”与上论稍有差异的是陈撄宁的说法,在解《灵源大道歌》“我为诸君说端的,命蒂从来在真息”句时说:“真息与凡息不同,凡息粗真息细;凡息浅真息深;凡息快真息慢。真息是凡息的根源,凡息是真息的发泄。真息可以化为凡息,凡息也可以化为真息。譬如山中石头缝里流出的泉水,就是真息;江河中风翻浪涌的长流水,就是凡息。命蒂,即是吾人生命最关紧要的地方。”

综合上述所言,真息应为口鼻呼吸似有似无的微动之息,进一步则为口鼻呼吸已断之胎息,此二种均可谓之为先天呼吸之真息。显然,此息之有,是由于神气二者融合的必然结果,神恋气,气依神,神气依恋不离,而不复出于外,故能合一渐定而成真息。真息之现,非强执强为所能,乃自然而然之功夫。

真息与胎息(二)

胎息:参见真息。因胎而有之息曰胎息。

伍冲虚《天仙正理》:“夫人身初时,只二气合一,为虚空中之气而已,无胎也,亦无息也。因母呼吸而长为胎,因胎而长为息。及至胎全,妙在随母呼吸而为呼吸,所以终日呼吸而不逼闷。此缘不由口鼻呼吸,只脐相通,故能似无气息一般,此正真胎息景也。”

为何为道者,亦必返至于在胎时之息?在胎时息亦在胎,无口鼻呼吸。离胎后脐断不再与母相通,于是移其窍于口鼻,始有口鼻之呼吸。“逆修返还之理,安得不以我今呼吸之息而返还为胎中息也?凡返还之时,以口鼻呼吸之气而复归于胎息之所,如处胎息之时。渐渐炼至胎息亦真无,方是未生时,而返还于未有息、未有胎以前之境界,不落生死之途者矣。”所以伍冲虚说“凡人有呼吸,则有生死;无了呼吸,即无生死”。为道也可以说就是制服呼吸气的过程,自外呼吸而至内呼吸胎息,再由内呼吸胎息而至无呼吸,连胎息都没有了,方谓功成德就。胎息也只是中间阶段,并非最终目标。

  为道为何能有此胎息?《道乡集》:“学道者,能凝神合气,口鼻之息亦自返回气根,不从口鼻出入矣。神气相合,息亦伏于气根,若无息然,所以谓之胎息,又谓之真人呼吸。世人不明息之真机,或以数息为调息,或以闭息为伏息,并不知气乃自伏,息乃自定,勉强为之,皆失自然之妙,是以终无成就也。”

  以上是为道内之胎息。与此不同的是还有一种无胎的、道外的胎息。道内胎息是因有胎而有之息,道外胎息者是无胎而却有似于有胎之息。前者是自然而然,后者则是用意作为所致。前者可依之得道成圣,后者则只可依之治病延年,而终究有死。如《胎息铭》云:“三十六咽,一咽为先。吐唯细细,纳唯绵绵,坐卧亦尔,行立坦然。戒于喧杂,忌以腥膻。假名胎息,实曰内丹。非只治病,决定延年。”道外胎息法名目之多,也是举不胜举的。

胎息经

  道家十二静坐法之一。即做功夫时,心不易制服,亦不易系住,欲其息诸乱想杂念,入於静定境中,了不可得。於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,使心相依於息。相守於息。息行心行,息住心住,息运心运,息止心息。心息相合,则心息一体。玄门有住息法,止息法,住心法,止心法;乃呼吸控制、气脉控制、心理控制、精神控制之要道。迄乎万境皆寂,一念不生,人法两空,能所双泯时,使得见性入道,且自有“一阳来复後,天地尽皆春”之境界。此法初入手时,可与“凡息”相依,进乎中乘,可与“胎息”相依,迄乎上乘,可与“真息”相依。真息乃先天息法,似有息而实无息,似无息而实有息,并使此息与天地之息合,而人心亦自与天地之心合矣。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,而以“似在相依似不依,似不依时又似依”为诀窍。修行人,开始亦可由通行之“数息法”与“听息法”入门,久久纯熟,再求次第深入。